班墨奚匠心文化为笔 枣庄职业学院以文化引擎绘就乡村振兴新实践

作者: 时间:2025-09-20 点击数:


近日,我院《班墨奚匠心文化赋能区域文化品牌建设与效能辐射——以文化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》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“2025年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”。标志着我院以“班墨奚”匠心文化为内核的文化育人模式,在服务国家战略、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示范性成效,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文化驱动型”创新样本。

文化铸魂,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引擎

枣庄是“工匠祖师”鲁班、“中华科圣”墨子、“造车鼻祖”奚仲等古代工匠大师的诞生地,是中国职业教育重要发祥地、中国工匠精神诞生地。立足历史文化优势,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深入挖掘“班墨奚”文化的时代价值,创造性提出并系统构建“班墨奚匠心文化育人体系”,将“爱岗敬业、执着坚守”的职业操守,“追求卓越、精益求精”的价值取向,“敢为人先、不断创新”的超越精神,“崇尚科学、知行合一”的求实品格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

近年来,学院聚焦乡村振兴人才短板,主动对接基层发展需求,开设“现代农业技术定制村干班”,实施基层干部学历提升工程,面向乡村开展乡土人才技能培训、非遗技艺传承培训、“匠心文化进村落”主题宣讲等活动。通过“技能培训+学历提升+精神引领”三位一体模式,真正实现了“授人以渔”与“启人以志”的双向赋能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和精神动力。

产教融合,构建文化赋能产业生态

学院坚持以“班墨奚”匠心文化为纽带,紧密对接枣庄“6+3”现代产业体系和县域特色产业布局,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打造“文化传承—技艺创新—产业发展—村民增收”的闭环生态。

在校内,建设“鲁班工坊”“墨子创客空间”“奚仲创新工作室”等实践平台,设立伏里土陶、传统木艺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,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、智能制造融合发展。在乡村一线,联合地方政府、龙头企业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、乡村振兴工作站、教学实践基地,师生团队深入山亭、薛城、滕州等地乡村工坊和产业基地,传承非遗技艺、传播现代科技、培育乡村文化创客、孵化小微创业项目,实现“文化传承有载体、产业发展有路径、村民致富有渠道”的良性循环,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的繁荣发展。

      

      

效能辐射,打造文化振兴示范样板。

“班墨奚” 匠心文化育人品牌成效显著,屡获硕果。学院先后获评“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‘一校一品’文化品牌示范基地”“齐鲁工匠手艺体验基地”“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”,并入选全国职业院校“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”典型案例、山东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优秀案例。

“班墨奚”匠心文化的辐射效应持续显现,不仅带动和助推枣庄本地多个村落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,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,还吸引了周边地区纷纷前来取经学习。学院通过整合政校行企资源,积极推动匠心文化在更广阔的乡村大地落地生根,成为了区域文化品牌建设的标杆,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、可复制的成功经验。

建校以来,学院始终坚持以文化引领发展,从研究职教先贤思想,到实施“工匠精神培育工程”,再到构建“四个融入”精神文化、“四层递进”物质文化、“三个结合”制度文化、“五位一体”行为文化的完整育人体系,不断赋予“班墨奚”匠心文化新的时代内涵。

此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产教融合联盟典型案例,是对学院长期坚持文化育人、服务地方发展的高度肯定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深耕“班墨奚”匠心文化沃土,深化“文化+乡村振兴”融合路径,拓展“政校行企”协同机制,努力建设成为区域文化振兴的策源地、技术技能人才的孵化器、传统工艺创新的试验田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建设“工匠之城”贡献更多职教智慧与力量。

让千年匠心在广袤乡村焕发新生,让职业教育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!


(通讯员 君山书院)

  • 版权所有 @枣庄职业学院君山书院 地址:山东省枣庄市高新区祁连山路 Email:junshanshuyuan@163.com 电话:0632-86281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