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4日,君山书院举办《大语言模型的起源、发展与原理》专题讲座,君山书院院长张艳、党支部书记刘卫东、副院长王方玉出席活动,各班辅导员及学管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AI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创新应用。主讲人杨永祥老师通过技术解析、案例演示及未来展望,勾勒出AI时代媒体人才培养的新图景。

【技术逻辑:重构新闻生产范式】
讲座以"AI如何赋能未来媒体人"破题,揭示大语言模型与新闻传播的本质契合。"模型通过海量文本学习语言规律,而新闻传播追求信息的高效传递与精准表达。"杨永祥以新闻标题创作为例,对比传统人工推敲与AI生成效率差异,强调"人机协同"已成行业新常态。通过拆解Transformer技术的自注意力机制,阐释AI如何像资深编辑般关联全文要素,辅助记者快速捕捉新闻核心。

【国产实践:驱动产业升级】
聚焦国产大模型创新,现场展示了"通义""DeepSeek"在舆情报告生成、内容审核等场景的落地成果。某省级融媒体中心通过微调模型,实现舆情分析效率提升60%。张艳院长透露,书院将与市融媒体中心共建实践平台,让学生参与AI内容生产、虚假新闻识别等真实项目,培养"懂技术、会叙事、有网感"的复合型人才。

【场景革命:重塑生产链条】
实操环节呈现三大应用场景:智能采编系统可基于关键词自动生成新闻要素并推荐背景资料;舆情分析平台实时绘制社交媒体的情绪图谱;"人机双审"机制则展示AI识别敏感信息与人工复核的高效配合。"核心竞争力始终是人的判断力",刘卫东书记强调,技术无法替代人类在真相挖掘与价值传递中的独特作用。

【伦理破局:构建教育新生态】
针对AI内容版权、算法偏见等挑战,杨永祥提出课程改革、工具开发、标准共建三维解决方案:增设《AI伦理与数字版权》等课程;联合企业开发低门槛AI编辑器;与头部媒体共建训练数据标准库。书院同步启动"AI创新项目孵化计划",首期聚焦非遗数字化传播、红色文化IP开发等课题。

【未来图景:技术向善的远征】
展望环节提出三大战略:构建涵盖Prompt工程与模型社会影响分析的课程体系;创建区域性媒体创新实验室,探索AI解码伏里土陶技艺等在地化叙事;参与制定《生成式内容标注规范》,让学生成为行业规则制定者。
张艳院长以"班墨奚文化"为喻,强调将打造"匠技为骨,人文为魂"的教育生态,培育兼具技术驾驭力与人文洞察力的新时代媒体人。
活动现场,2024级学生鹿晓晨坦言:"AI帮我们摆脱重复劳动,得以聚焦深度调查与创意策划。"这场关于技术、文化与叙事的思维激荡,正推动新闻传播教育迈向人机协同的新纪元。随着书院与产业界的深度联动,新一代媒体人或将站在智能技术的肩膀上,重新诠释齐鲁大地"匠心智造"的时代内涵。